168, Jalan Tun H.S.Lee

50000 Kuala Lumpur.Malaysia

+603-20782735 (辦公室)

+603-2072 6669 (關帝廟)

關帝廟開放時間 : 星期一至星期日

Operation from Monday to Sunday

廣肇義學簡介

早在 1912 年( 民國元年二月) 或之前,本會館為了子弟的教育事業,曾有建議,提倡開辦教授中華文化( 母文化) 的學校,將會館闢為學堂作育子弟,但當時或因社會環境及時機,梓里多表反對,未能實現。
1927 年,會館眾先賢深切體會,華人因受環境之影響,和為了適應社會和生存,極大多的家長都把子弟送往英文學校接受教育,對於本身文化完全忽略,如此下去,難免數典忘祖,極須設法補救,因此會館受託人張郁才、廖榮枝、辛百卉和歐陽雪峰等先賢,本著華人應有受中華文化的教化,聯名函呈倡議興辦「中文義學」。

義學校長房新民博士

10/06/1927 ,向會館提呈聯名函倡辦「義學」。08/07/1927 會館總理劉贊臣以事關華人教育大計,召開會員大會,展開討論。此議案原則上一致通過,並研究以何種方式、何種學校展開熱烈辯論。最終議決開辦“華文半日學校”,即“廣肇義學”,提供給英校肄業學生在下午時間,得有機會學習華文。同時推選黎耀聰、馮國鎮、 黃祖耀、陳占梅、倫志均、葉寶清、歐陽雪峰等七次先賢為籌委策劃一切。 12/07/1927 召開首次委員會議,推選葉寶清為委員長,歐陽雪峰為副委員長,另外推選黎耀聰負責起草宣言及招生簡章。20/7/1927 至31/8/1927 為招生期,01/09/1927 正式聘請房新民博士任義學校長。

原定義學校舍設於本會館內,但豈料潔淨局以本會館地方侷促,衛生欠佳為由,拒絕批准義學在此上課,本會館被迫轉借蘇丹街積善堂樓上作為校舍。

義學於 01/10/1927 舉行開學典禮,定名「廣肇義學」, 當時學生共有 153 人,教職人員5 人。

廣肇義學於 01/10/1927 舉行成立開學典禮

01/12/1927 ,義學委員分組輪值巡校,董教同心協力一心栽培子弟。當時學費一律免收,但為了防止有中途輟學起見,義學規定徵收保証金12 元,若有殷商兩人作保證則可免。

1928 年,由於學生人數激增至183 人,積善堂樓上地方狹小,校舍不敷容納,而衛生條件欠佳,故擬收回諧街精武會充作校舍。但由於當時該會無法找到適當的地方遷移,因此本會唯有轉向尊孔學校商借教室,作義學上課用途。01/02/1928 得到允許,即遷入。

1929 年,會館為了要統一財政,收回委員會的財政權,由會館直接支付開銷,也同時取消委員會各職位,只設委員長一人,其餘一律統稱委員。

義學第一週年紀念

1930 年制定教學方針與教學制度,學生須完成4 年學業,經考核方能獲得畢業,同時制定制服。義學也增辦招收女生班,使女性平等地接收教育,同時減收學生的保証金至5 元。在社會活動方面,為了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職責感,廣肇義學也組織了軍樂隊、籃球隊、乒乓隊參與社會各種活動,並成立國語( 華語) 演講會。

1935 年,學生人數曾多達242 人,教職人員共6 人。

08/12/1941 日本侵略軍入侵,強佔本會產業( 諧街147 & 149 號,當時為精武體育會) 做為日寇之憲兵部。開辦了十六年的「廣肇義學」亦被迫停辦了,而當時的學生人數多達221 人,教師6 人。

1945 年9 月,日本戰敗投降。 1946 年,會館重新建設「廣肇義學」,推舉曹光輝、梁志翔、陳泰階、龍裕源、梁致雲、甄國燦、梁隆福為專員,負責策劃復辦事宜,並定於01/07/1946 借用州立學校為臨時教室,開辦六班。

01/10/1946 為義學慶祝廿週年紀念,我國( 即當時的中華民國) 駐隆領事許孟雄致詞讚譽本義學挽救中華文化之高瞻遠矚,及對英校僑生之偉大貢獻。

1947 年,學生人數激增至316 人,此時借用州立學校屆滿,01/07/1947 起轉借尊孔學校課室上課。同時,教員謝純民女士在本義校服務達16 年榮休返國。

1948 年,學生人竟達329 人。

義學第一屆畢業生

1949 年,雪州教育局長以顧全英校學生健康為理由,通令英校學生就讀華文下午班或夜校者,必須持有英校校長之許可証,否則不得收容英校學生就讀。另外,還限定英校生每週上課時間,高小不得超過4 小時,初小不得超過3 小時,以免防礙學生學業及健康。本會館深覺此通令將扼殺廣肇義學之滋長,且防礙中華文化之發揚,於是會館緊急召開華校代表會議,並一致通過反對該通令,並由梁長齡先賢代表與教育局力爭,結果在梁長齡先賢的努力交涉下,該通令終未執行。

1950 年,繼續借用尊孔學校課室上課,共分6 班,學生增加至300 餘人,教員6 人。

1951 年,會館為使義學發揮更大的社會使命感,積極謀求一勞永逸的建校計劃,曾在巴生路坤成女校附近物色3 依吉地段,準備作義學建校之用。並由測師繪定地段圖測,由受託人簽署,請求有關當局發給,可惜申請未獲政府准許。建校之偉業夢,未能實現。

廣肇義學早期上課之情景,學生非常踴躍
1952 年,建校之事雖未被批准,但會館並不氣餒,仍在積極進行。

1954 年,精武體育會遷往其新建會所,本會館即收回舊址 ( 諧街147 & 149 號) ,重新整修,以作為義學校舍。01/03/1954 義校正式遷入新校舍,不再寄寓他舍。27 年來俯仰隨人,飄萍不定,此後有了自己的校舍,當能按步圖謀發展。學生人數此時已增加至501 年,教師8 人。

1955 年,學生人數增至534 人,1956 年竟達540 人,可媲美正式的學校,也是義學的全盛期,這都歸功於會館和校長房新民博士和教職人員陳寶琳、傅佩芬、盧志堅、劉秀梅、曾素娥、曾正、尹達香、劉超人等共同努力下所獲得的成果。

1926 年-1956 年廣肇義學師生人數表 ( 表1)

年份學生人數教師人數
19261435
19271535
19281835
19291805
19301785
19311985
19321805
19331805
19342136
19352116
19362116
19372096
19382216
19392266
19402206
19412216
1942-1946因日本侵略而停辦
19473166
19483296
19493026
19502836
19512886
19522686
19532816
19545018
19555348
19565408

( 表1) 所示,日本投降後,1947 到1956 年為止,廣肇義學所肩負華族文化教育的使命是肯定的,對受英文教育的華人子弟,其貢獻更不比任何一所正規學校遜色。此所以為榮焉!

遷到關帝廟後座的廣肇義學面貌
可惜!擲筆搖首頓嘆的是,至此到 1986 年,整整30 年間,有關義學之資料,亦隨著會館資料遺缺而掉進了“黑洞”,消失無蹤,個中原因無從得解!祗得悉於1974 年,義學原本校舍( 精武會舊址) 因改建為現在的“雪隆廣肇大廈”,而遷到關帝廟後座的兩層樓舍,繼續為民族文化傳承燈火。

廣肇義學在後期也設有黃昏班馬來文班機,主要是為了加強華裔子女的馬來文水平,以應付初級文憑及馬來西亞教育文憑考試。後來,因為讀馬來文班的人數減少,才告停班。

從 2000 年開始,政府實施全日制教學政策,對義學衝擊極甚,義學學生人數逐漸減少。為了先賢創立的偉大教育使命,會館通過各種新聞媒體、文告、專訪、電視台專訪攝錄義學上課實況等宣傳,以吸引更多人報讀義學。同時也展開各項活動,如於27/05/2001 首度主辦分齡分組「珠心算邀請賽」,更增設週日成人班,增加授課時間,拓展新機,向惡劣時局挑戰。

廣肇義學是馬來西亞最早由廣肇會館所創辦的義學,隨著社會發展變遷及種種因素下,像先賢張郁才所創辦的柏屏義校,陸運怀所辦運怀義學,都被迫劃上句點,而廣肇義學可說是全馬唯一僅存的一間義校。正如董事部曾經說過,即使只剩下 1 名學生,董事部也不會把義學關閉,因為一旦關閉,就很難再復辦了。不論現在或未來的道路,是如何艱辛崎嶇,“廣肇義學”將是一個永遠的跋涉者。

義學校歌
早期義學畢業證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