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認識雪隆廣肇會館,必須先從認識清末民初中國地方行政區的劃分開始,當時全國主要是分成數十個省,一個省內再分成數個府,然後是縣、鄉、鎮等。
廣東省轄有五道十府﹙或十一府﹚:
- 岭東道:潮州府、惠州府
- 岭南道:韶州府、南雄府、廣州府
- 岭西道:肇慶府、高州府
- 海北道:廉州府、雷州府
- 海南道:瓊州府
廣州府轄十六縣: 南海、番禺、東莞、順德、中山、新會、寶安、台山、從化、龍門、三水、清遠、花縣、增城、佛岡、赤溪
肇慶府轄十六縣: 高要、四會、廣寧、新興、高明、開平、恩平、鶴山、封川、雲浮、開建、羅定、德慶、郁南、陽春、陽江
**註:嘉應府位在潮州、惠州之間,應屬岒東道。但在1978年,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所長許雲樵教授寫的《廣肇與地概述》中,並未提及。在另一記載內,廣東共轄十一府,內容是左方十府中,刪去南雄府,加入嘉應和連州府。
由廣州府和肇慶府聯合組成的會館,就稱為廣肇會館,在雪隆區由府級組成的會館,有潮州、惠州、嘉應、瓊州、高州等會館。在北馬、南馬、新加坡及東馬,因惠州人少,故有三府聯合成立的廣惠肇會館。
廣東省地處中國南方,在歷史上是開發較晚的省份,近代史上,鴉片戰爭、大平天國運動、戊戌維新、辛亥革命、北伐戰爭、省港大罷工、廣州起義等,都發生在廣東,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,整百年革命戰爭,使到人民貧苦交逼,只有紛紛離鄉背井,飄洋過海,到世界五大洲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謀生。根據中國最近統計,祖籍廣東的華人,在海外有2000萬人,占海外華人總數的70%,其中廣肇府人占有相當的數目。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,一律都講廣州話﹙不是俗稱的廣東話。事實上,廣東話應包括潮州話、客話、海南話等﹚就可證明。
廣肇府人南來馬來亞已久,在雪隆兩地兩府同鄉爭相介紹引進下,人數愈來愈多,離鄉背井,思鄉情深,工餘極須一個集合場所,以溝通彼此訊息,因此發起組織雪隆廣肇會館,初租老巴塞4號,後遷往暗邦律13和15號。但都因會場狹小,不足以應付環境之需求,乃由趙煜、王春臨等人倡建會館。趙煜首先捐出一段地用來建會館,還免息借出九千元購買建材。廣肇同鄉群起響應,三行工友義務建造,苦力者免費搬運,商家則捐贈傢俬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大家一條心,巍峨的會館遂於25/11/1888正式落成。會館的建築物有如中國的祖祠,初稱為「大公司」,因正面大堂供奉關聖帝君,形成後來善男信女祗知「關帝廟」,而不知「廣肇會館」。會館成立時,適逢英國統治未久,各部門組織尚未完備,故當時處理華人事務,除了政府最高法庭外,甲必丹、華長及會館職員,亦有權處理。即初次由會館召集雙方公判,猶如中國的所謂上祠堂,如無法解決則交由甲必丹或華長判斷,仍爭持不下,最後才交由政府法庭定判。當時廣肇會館的葉觀盛為甲必丹,趙煜任華長,所以當時在雪隆一帶,除了廣肇同鄉外,別省別府的鄉親遇有生意糾紛、債務糾紛、家庭不睦及爭吵打鬥,均向會館投訴,會館亦秉公處理,為同鄉排難解紛,甚得同鄉大眾之熱烈擁戴。
宣統年間﹙1909-1911年﹚,孫中山先生領導同志在海外鼓吹革命,到處演講,收效甚大,本會館同仁鑒於華人多屬文盲,為開通民智,特組織演講團,定期在會館公開演講,每次演講都吸引了各屬華人踴躍蒞場聆聽,促成華人打破畛域觀念,減少私鬥事件,加強愛國精神。
- 1912年 因會員到會館閱報人數日益增加,特在兩廊加設長台椅凳,多訂報紙,以供閱覽,從而引起會員的閱讀興趣。同年二月曾建議將會館改為學堂,但當時會員多表反對,故未能實現。
- 1923年 附設閱書報所,訂閱上海省港檳叻及本地報紙和商務中華兩書局出版之雜誌。
- 1924年 增設圖書館。
- 1926年10月1日 成立義學,初因會館地方局促,不被衛生局批准,故借積善堂樓上和華僑夜校校舍。
- 1928年 學生人數激增,遂借尊孔學校小學部上課,時間在下午二時開始。
- 1941年 至 1945年 因太平洋戰爭停辦。
- 1946年 復辦義學,借用州立學校上課。
- 1947年 再借用尊孔學校小學部上課。
- 1949年 雪州教育局長,以學生健康為由,通令英校學生,沒有學校校長許可,不得就學華文下午班或夜校,並規定每周上課不得超過四個小時。經本會派梁長齡君力爭,才不了了之。
- 1951年 在巴生路坤成女校新校附近,物色一地段準備作義學建校,可惜在萬事皆備下,未獲政府之准許,建校計劃未能實現。
- 1954年 精武體育會遷入新會所,董事部收回改建粉刷一新,義學遂在廿七年後,於01/03/1954遷入自己的校舍上課。